這位同學彈了兩個版本,(第二版本在1:40處)
這兩個版本聽起來是截然的不同,在此提供給學琴者參考。
第一版本是幾乎按著譜上彈,也是我們比較常聽到的。
第二版本則加入了演奏者個人的見解與風格。
在第二版中,第一個悲劇的喪鐘、或惡耗,或崩塌被延長了,造成更沉痛的性格,句中的空檔也延長了,形成了無力感。
在喪鐘不斷重覆後,慢慢把速度拉回來。後段單音獨白,空隙變長了,讓音樂在孤單中凝結、懸而未決。
可聽聽她細膩的音色變化,這是一趟心靈之旅。
欣賞的同時,我們可以思考自己適合或喜歡的銓釋,這就是樂思。
問題:第一版本如何彈好?這得看演奏者的個性,如果她是相當果決、冷靜之人。在音色處理變得需要驚人的意志力跟堅毅度,否則容易變得平板及表面。
問題:這樣不照拍子可以嗎?
拍子拿捏是極高藝術,沒有大師的錄音是能對上節拍器的。但過猶不及,兩者都不行,這是經驗的累積。
可參考Schnabel版本,他把第一音延長了,(通常你改變拍子,得有銓釋上的理由)另外Richter版本中,中段突然漸快到失控般。
銓釋是相當相當複雜,得考量樂曲內涵,又得考量演奏者個性。希望透過我們的比較,能引起您對銓釋的思考與興趣。
這銓釋的大浪有待您ㄧ起來推動!
最後,ㄧ個學生需要把基礎先作好,但同時,也得開始思考跟準備,如何具備像大師ㄧ樣的思維。那顆頭腦!跟心的交織!